萬法唯心──一切都只存在於我的意識中嗎? (2015年,上海,格西麥克羅奇)

音頻

這是一次基於丹達·拉然巴(1751-1831)所著文本的教授,其文本是對法稱大師論典《證他有意識論》(舊譯《成他相續論》)(梵文為Saṃtānāntarasiddhi)》的註釋。

有趣的是,在其人生中曾有一段时间,丹达拉然巴到了北京,在当时中国首都的主要的蒙藏佛法中心雍和宫进行教授。那时,他教授了佛学诸方面的教义,并甚至写了关于茶道起源的专著。

丹达·拉然巴是一名伟大的学者,其著作猎涉极广,比如对各领域论著的比较分析,包括诗歌、文学以及诸多哲学经文。同时,他也著写哲学评论、诗歌以及关于语法和文学的专著。有趣的是,在其人生中曾有一段时间,丹达拉然巴到了北京,在当时中国首都的主要的蒙藏佛法中心雍和宫进行教授。那时,他教授了佛学诸方面的教义,并甚至写了关于茶道起源的专著。

如果我們世界的一切都來自我們過往對待他人的行為所創造的業力種子的成熟結果,那某種意義上,就可以說一切都是來自於你。近期,在北京的其中一場金剛商業學院的授課上,有一名學生問瞭如下問題:“如果我的先生是來自於我,那我親吻他時就是在親吻自己嗎?”

在世界各地,人们经常会问类似的问题。因此,格西麦克觉得他应该教授这本书。法称大师写了七本论著,其中最著名的是《释量论》(梵文为Pramanavartikka)。该论著就最基本问题之一——事物的真实存在方式与如何正确认知事物作出了回答。

法稱論師的這七本書為佛教的辯論與推理(因明)奠定了基礎——如何正確地認知萬事萬物——它們被稱之為「悟空秘鑰」。因當年在印度著作成書時已是著名的翻譯家玄奘大師的後時代了,所以這七本書並沒有傳到中國。法稱論師的經典,進一步闡釋了佛教邏輯之父的陳那論師(約公元440年)的前期論典。陳那論師的部分書籍傳到了中國。

此藏文论著,是丹达·拉然巴对法称论师著作《证他有意识论》(旧译《成他相续论》)的注释。该注释十分清晰,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诠释了唯识宗,为学习法称论师论述的读者做好准备。这是一个短小和简洁的解释,也正是格西麦克在此次教授当中讲授的内容。北京同学提出的正是1400年前的法称论师提出的问题,我们正好借此契机学习佛学中伟大的唯识宗。

更多相關學習

如果您想更深入學習、研究本教授的主題內容,請點選進入以下連結:

亞洲經典學院 第五階課程:業力的運作之道(1994年,紐約,格西麥克羅奇)

Alt test
亞洲經典學院 第五階課程:業力的運作之道(1994年,紐約,格西麥克羅奇)

本階課程的第五堂課,從唯識宗的角度詳細講述了業力是如何被運載的。

亞洲經典學院 第四階課程:來世的證明(1994年,紐約,麥克格西羅奇)

Alt test
亞洲經典學院 第四階課程:來世的證明(1994年,紐約,麥克格西羅奇)

本階課程的經典文本論點是陳那大師(Dignaga)(公元440年)所著的《集量論》(英譯為Compendium on Valid Perception,梵文為Pramana Samuchaya),以及由法稱大師(Dharmakirti) (公元630年)所寫的《釋量論》(英譯為此為the Commentary on Valid Perception,梵文為Pramana Varttika,此為 對《集量論》的論釋,)賈曹傑(1362-1432 )所寫的《明照解脫道論》(藏文為Tarlam Selje),和格西耶喜旺措(藏文為Geshe Yeshe Wangchuk)(1928 – 1997)所著的《真義寶鬘論》(英譯為Jewel of the True Thought,藏文為Tsema Gong-gyen )。課題包括:有效認知的定義,三種層次的認知,何人擁有有效認知以及如何評定在直接認知之上的事物,如何習得大悲心,全知的性質,意識的物質成因,意識來源的論證,過去未來世存在的論證,慾望如何引致再生– 十二因緣環中某重要支的解釋。

亞洲經典學院 第十三階課程:推理的藝術(1998年,紐約,格西麥克羅奇

Alt test
亞洲經典學院 第十三階課程:推理的藝術(1998年,紐約,格西麥克羅奇)

T本階課程經典文本依據是月稱大師(英譯為Master Dharmakirti )(630 AD)所著的《釋量論》(英譯為Commentary on Valid Perception,梵文為Pramanavarttika)和對應的一部論釋《辨析量論意義之攝類建立—理路幻鑰》(英譯為The Key for Starting the Logic Machine,中文直譯為《開啟邏輯機器之匙》),由普覺強巴尊者(全名為羅桑楚臣強巴嘉措,意為慧戒慈海,藏文為Purbuchok Jampa Tsultrim Gyatso )(1825- 1901/1903?)所寫。本階課程呈現了佛教邏輯的結構和佛教辯論的形式。

Geshe Michael Roach
Previous Post

妮姑瑪大師瑜珈系列師資培訓課, 台北, 台灣, 2010年

Next Post

简介:莲花戒大师所作的《能断金刚经》论释(格西麦克罗奇,中国,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