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上道的教導一直在幫助我們減少自我關注,重新專注於為他人服務,進而培養我們的善心。我們一直在練習施與受、自他交換,並開始深入地學習修心。現在,我們得到深刻的教授:如果我們努力練習,尤其是在困難時期,那我們的練習就會變得異常強大、有效和富有成果。透過練習和訓練,即使在困難時期,我們也能將周圍任何可怕或不利的情況轉化為通往證悟的道路。困難時期會讓我們的努力更加堅定、更加成功。這種訓練的傳承非常悠久,而且有跡可循。它的成功實踐為我們帶來了滿足和無畏。問題來了,我們應該練習什麼?應該如何訓練?格西麥可・羅區將繼續為我們教授,並幫助我們沿著帕繃卡仁波切在他的24 天教學中為我們制定的22 條訓練戒律,沿著修行之路前行。22 個培訓提示可能看起來像代碼。例如,其中一個是,「站在喜悅之流中。」 要理解這些教授並馬上知道如何應用在生活中不總是容易的事。格西麥克將為我們解讀這些代碼並展示如何將它們應用在生活中。我們的大且刻薄的總裁為我們前世慈祥、慈愛的母親。 我們會把一位幼小、需要幫助的孩子想像成我們的母親。 我們將把自他交換提升到一個新的、更高的水準。
在这堂课中,我们将继续探索龙树的《智慧》。这是有史以来最著名的关于佛教最重要思想的著作:空性,它阐明并成为随后所有空性教义的基础。格西麦克·罗奇会带领我们探索龙树菩萨著作的思路及深意,以及如何将他的理解实际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智慧》 的 27个章节里的篇诗每一篇都对一个独特的想法或问题进行了考察,以帮助我们理解我们*相信*事物是如何运作的方式可能不仅仅是怀疑...近 2000 年来,人们研究了这些诗词并想知道这些章节的顺序背后的含义是什么,所提出的每个想法之间的联系是什么。虽然有些章节显然属于同一章节,但需要深入研究才能辨别龙树菩萨的想法。
由地到天的二十二层象征着修行者修炼成佛愿(菩提心)的历程,从初级菩萨的初始动机开始,最后到佛陀心中的圆满菩提心。
此教授源自证者无著大师所著的《现证庄严论》以及宗喀巴大师所著的对应论释《现证庄严论金鬘疏》。
经由格西麦克的其中一位弟子的请求,格西于2016年4月22日凌晨时分在北京的酒店房间做了此私密教授。教授为英文,有中文翻译。
為了使它成為一個更強大的學習工具,我們將每張圖片鏈接到視頻中 Geshe Michael 解釋重要思想的確切時間。 您只需單擊每個 Idim,它就會在精確位置打開視頻。
Here is a collection of Idea Images (Idims) which represent all the important ideas of this course. It's a great tool to connect the image mentally with the important idea. There's a tradition in this lineage that when you learn a topic you review it at least two times after the class. Preferably once on the day of the class and preferably once the next day or two days later.
由地到天的二十二层象征着修行者修炼成佛愿(菩提心)的历程,从初级菩萨的初始动机开始,最后到佛陀心中的圆满菩提心。此教授源自证者无著大师所著的《现证庄严论》以及宗喀巴大师所著的对应论释《现证庄严论金鬘疏》。经由格西麦克的其中一位弟子的请求,格西于2016年4月22日凌晨时分在北京的酒店房间做了此私密教授。教授为英文,有中文翻译。
為了使它成為一個更強大的學習工具,我們將每張圖片鏈接到視頻中 Geshe Michael 解釋重要思想的確切時間。 您只需單擊每個 Idim,它就會在精確位置打開視頻。
在这 15 堂课中,我们将继续探索龙树的《智慧》。这是有史以来最著名的关于佛教最重要思想的著作:空性,它阐明并成为随后所有空性教义的基础。格西麦克·罗奇会带领我们探索龙树菩萨著作的思路及深意,以及如何将他的理解实际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智慧》 的 27个章节里的篇诗每一篇都对一个独特的想法或问题进行了考察,以帮助我们理解我们*相信*事物是如何运作的方式可能不仅仅是怀疑...近 2000 年来,人们研究了这些诗词并想知道这些章节的顺序背后的含义是什么,所提出的每个想法之间的联系是什么。虽然有些章节显然属于同一章节,但需要深入研究才能辨别龙树菩萨的想法。
If you really understand the emptiness of your primary practices, they become much, much more powerful.
This is our third course covering the most famous of all works by Nagarjuna (c. 200AD) which he named simply “Wisdom”.
For 2000 years, hundreds of commentaries were written about these 27 chapters in poetry. And it is really all the emptiness teachings that you've ever heard.
All the emptiness teachings in Tibet, China, Korea, and Japan are based on Nagarjuna's "Wisdom".